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休闲娱乐

国务院批准!浙江省首部!这项《规划》来了

时间:02-03 来源:休闲娱乐 访问次数:139

国务院批准!浙江省首部!这项《规划》来了

这几年,浙江组织编制了首部“多规合一”的规划——《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并于2023年12月21日获得国务院批准。今天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的相关情况。《规划》出台的背景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是全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总遵循,也是全省其他各类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规划》有机融合了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定位、土地利用规划刚性管控、城乡规划科学布局的优势,统筹了城市乡村、陆地海洋、地上地下空间开发保护,系统解决了过去各类规划种类繁多、各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效率不高等问题,真正实现了“多规合一”。《规划》主要内容《规划》明确了空间战略定位,为打造国土空间治理省域样板提供了方向《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规划》坚持底线思维,全面落实耕地和生态保护等空间底线到2035年,浙江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7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65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67万平方千米。《规划》充分体现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统筹协调细化落实了自然资源保障、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等空间控制线,筑牢了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规划》完善了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格局和高质量一体化的国土空间体系《规划》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到2035年,构建形成“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的国土空间新格局,打造长三角世界一流城市群金南翼、未来版“富春山居图”。《规划》突出省际区域协调,推动省内重要生态地区、重大流域地区和城镇密集地区协同,加快杭绍、甬绍、甬舟、甬台、嘉湖等空间一体化发展,与周边地区一起,共同将长三角打造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和改革开放新高地,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先行的空间形象。《规划》优化高效和美的农业农村空间,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空间支撑提出集中保护和建设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金衢盆地、温黄温瑞平原等四片现代农业生产集中区,推进浙西南特色林业区和浙东沿海特色渔业区两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多点”“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全省形成“四片两特多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空间。全面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围绕“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总体目标,有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持续优化乡村用地布局,完善设施配置,加强风貌管控,提升乡村品质,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风貌落到实处。《规划》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现路径全面提升全省山林绿屏和海洋蓝屏生态功能,持续完善钱塘江等八大流域生态脉络,逐步贯通山湖之间、山海之间、山与山之间的生态廊道,筑牢“两屏八脉多廊”的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彰显“诗画浙江”气质,推进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构建自然和人文交融的“浙里美”网络,《规划》落实了杭州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江郎山丹霞地貌等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空间和管控要求,保护好老天爷赐予的自然景观、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完善好老百姓喜欢的功能设施,创新空间要素保障,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转化通道。《规划》提升集约绿色的城镇空间,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做强中心城市、做特县域县城、做精美丽城镇”的城镇化空间策略,形成“双核四极多群”的中心城市体系。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努力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提升温州、金义都市区辐射带动功能,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嘉兴要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湖州要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绍兴要融杭联甬接沪打造网络化大城市,台州要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和沿海沿湾支点城市,衢州要创新省际合作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丽水要创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舟山要创新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布局都市区1小时、城镇30分钟、社区5-15分钟的高品质生活圈,为培育创新圈提供空间支撑。要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2020年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规划》统筹了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为构建安全韧性便捷的国土空间提供要素保障贯彻“平急两用”理念,完善台风、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防控和突发应急事件处置的设施安排,提高国防动员设施保障水平,建设韧性浙江。《规划》统筹了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省自然资源厅与省级有关部门和地方一起,谋划和梳理了近远期5200多个重点项目,利用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推动项目精准落地,“十四五”期间省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空间得到“应保尽保”。下一步工作坚决维护规划严肃性权威性国务院批复明确,《规划》是全省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批复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要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发挥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提升空间治理数字化水平批复指出,要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高空间治理数字化水平,强化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物保护、林业草原等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统筹协调空间矛盾问题,合理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强化规划实施评估要建立规划“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健全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现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如期实现。发布会现场发言人还解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问:确保利用有限资源来推动高质量发展,《规划》有哪些考虑?顾浩介绍了3个方面:明确了“做强中心、做特县城、做精城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路径做强中心城市,就是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都市区、城镇群,即总体格局中的“四极”;做特县域县城,真正引导浙江的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推动“小县大城”向“名县美城”发展,避免同质化、低效率的竞争;做精美丽城镇,真正的把小城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村的基层功能节点。统筹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的利用把有限的增量资源向国家、省重大项目倾斜,并且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的用地保障,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十四五”期间,已经保障了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用地面积近35万亩。同时,充分盘活存量资源,大力推动闲置土地处置、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十四五”期间已累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2.8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47.2万亩,处置闲置土地3.7万亩。探索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模式倡导国土空间规划综合开发保护,在保护耕地和生态空间的基础上,推动城市用地综合开发,强化地上地下一体开发,推动“TOD”“分层确权”“工厂上楼”、混合用途等新模式。推动城市空间有机再造,特别是要推进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的改造,进一步鼓励工业、仓储、物流、研发、办公、商业服务等功能复合利用。问:《规划》如何充分彰显、发扬浙江的独特山水人文魅力?《规划》从多个方面着力彰显浙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独特魅力,李新芳作了介绍:优化文旅空间布局,打造成廊成片成圈的“大花园”在规划技术方法上创新,通过魅力空间专项编制,提炼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山海格局、人文特征以及文化自然景观富集的地域和廊道,构建全域美丽、全民共享的省域“大花园”网络,包括由四条诗路组成的“诗画特色廊道环”,由海湾海岛、衢丽温等自然人文带组成的“山海特色廊道环”,以及多条依托诗画和山海特色风景廊道组成的最美旅游风情带。系统保护利用文旅资源,推出更多高能级旅游吸引物●聚焦健全保护开发“大格局”。在《规划》中重点强化全省人文景观资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守住城市绿线(绿地)、蓝线(水域)、紫线(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黄线(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等控制线,梳理明晰保护清单和多重价值,显山露水透绿色,在绿色发展中展现浙江文化特色和省域之美。●聚焦主客共享“新空间”。结合全省城乡公园、绿道体系、公共文化空间等,实现城乡交融、均等供给,既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目的地产品和服务,又更好地满足本地居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聚焦“文旅+”融合发展“强引擎”。系统优化城乡旅游休闲空间布局,加强旅游用地要素保障,依托各类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景区城镇村等载体,发展旅游观光、度假休闲、文化体验、农事采摘、康体养老等文旅业态,鼓励新消费,发展新经济。问:《规划》中是如何考虑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支撑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黄黎明介绍了3个原则: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坚持“三水统筹”,提高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保障水平。优先保障2035年全省人民群众喝上水库优质水。在省域空间格局引领下,规划建设三大水资源配置大通道,新增年引供水能力30亿立方米,提高环杭州湾、金义都市区、温台沿海等地的优质水承载能力;高标准保障全省灌溉用水需求,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全覆盖监测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生态流量,科学确定生态流量目标,并将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坚持节约集约利用,推进水资源管理改革深入实施节水行动,把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推进分质供水、再生水利用和海水淡化等。根据水资源、水生态等综合承载力,合理确定农业、城镇和产业的发展规模。严格水资源用途监管,探索多种形式的用水权制度改革。加强水域用途管制,对重要水域实行特别保护,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1000万亩水域空间保有量,发挥水域防洪、供水、生态环境等综合功能。构建浙江水网,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构建“三纵八横十枢”的浙江水网格局,系统提升水资源保障韧性、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推进镜岭水库等重要水源工程,以及浙东、浙中、浙北三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构建网络化的水资源配置新格局。合理布局江河干堤、高标准海塘,畅通高速水路,优化完善蓄滞洪区,挖潜水库枢纽和河网水系的洪水调蓄能力,持续完善“上蓄、中防、下排、外挡”的防洪减灾体系。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拓展河湖生态宜居、富民惠民的功能。问:浙江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0%左右。在粮食安全以及耕地保护方面,《规划》有哪些硬措施?顾浩介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落实保护目标,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浙江作为国家试点,划定了“三区三线”,明确全省耕地面积不少于187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不少于1652万亩,并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落地到村、落实到户、落实到地块,将耕地数据信息纳入省域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做到了“图、数、线、实地”四位一体,随时可查询、监督,并且为各部门在项目选址中提供了依据。逐级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书,立下保护“军令状”,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终身追责。建设更高质量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规划》谋划“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程,到2035年,形成1000片以上“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农田。推进“多田套合”,统筹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和田间道路系统,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美丽田园,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浙江样板。在规划期内,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安全有保障、收益有提高。全面构建“人防+技防”“田长+探头”的耕地智能化管控体系浙江是全国最先建立“田长制”的省份之一,目前,已经形成6.6万名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队伍,对耕地进行日常巡查,实现了“人田对应”。在“人防”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耕地智保”“天巡地查”等应用场景,建立了“季度卫星遥感、月度无人机巡查、每日铁塔探头监测”协同的动态监管机制,划定耕地电子围栏,确保破坏耕地行为可以“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问:浙江每年都面临台风侵扰问题,在城市安全防灾、应急保障等方面,《规划》做了哪些规定?顾浩介绍,《规划》着力提高灾害抵御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强化国土空间安全韧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提高防灾设施规划建设标准统筹考虑地理环境状况、灾害发生规律、人口分布特点、公共资源条件等因素,优化防灾减灾救灾的设施布局,沿海地区着重加强台风防控,结合城市形态和应急管理要求,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空间;同时进一步加强江河防洪和平原排涝工程建设,逐步提升堤防标准,中心城市按百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设置;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区域,提出限制建设、逐步搬迁,可以保证及时避灾。预留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空间布局完善防灾救灾疏散通道系统,协同铁路、航空、公路和城市干道,预留区域及城市疏散救援通道,增强安全保障能力。科学布置危险品生产空间和运输路线,有效避让城镇等人口密集地区,合理预留危险品爆炸等重特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空间。布局避灾安置场所,加强灾害的预警能力,利用通用机场等设施,实现应急救援30分钟响应全覆盖。合理布局“平急两用”设施针对城市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提出了按照平疫结合、平战结合、平赛结合、平峰结合、平假结合、平灾结合的不同要求,适应平常态、应急态、极端态三种时态的功能转换,通过“平急两用”设施建设,特别是医院、学校、体育场馆、仓库、公园、酒店宾馆等,进一步的提高城市应急的能力。问:《规划》如何体现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系统利用?李新芳介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通过三方面工作彰显对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系统利用:将文化遗产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与省自然资源厅密切配合,系统梳理包括世界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内的保护名录和管控要求,建立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共享和动态维护机制,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方,避免规划建设和遗产保护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矛盾冲突。严格保护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线及其管控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与“三区三线”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强化文化遗产及其相关联的山水环境、景观视廊、天际线和外围缓冲空间的保护刚性,据此对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管控。以大运河浙江段为例,通过专项规划编制细化管控规则,并开展进行合规性分析、空间叠加比对和矛盾冲突研究,从顶层设计入手确保多规合一目标实现。浙江还在全国率先实现“先考古、后出让”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改革的全域覆盖,以土地利用方式变革倒逼空间发展方式转型。统筹推进文化遗产相关区域的规划许可、用途管制和活化利用以保护优先为前提,通过主体功能分区和资源整合,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如,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严格遵循《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基础上,对位于西湖核心景区的龙井、梅家坞、杨梅岭等景中村,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推进文化传承、旅游服务与社区生活的“三圈”有机融合,建设景村融合的“和美乡村”,文旅融合的“景观长廊”。再如,对于良渚、上山、浙江青瓷窑遗址等大遗址,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预留发展空间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在全国较早构建了省域考古遗址公园体系。问:对老百姓比较关注的生活设施配套方面,《规划》有什么具体的设置安排?顾浩从3个方面作了介绍: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争创世界一流强港。增强和提升杭州、宁波、温州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预留金义机场的区域枢纽空间。打造“枢纽上的城市、轨道上的浙江”,让老百姓的出行越来越方便,在全省布局“五纵五横”铁路网络,持续推动都市圈和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构建“九纵九横五环五通道多连”高速公路网络,完善国省道体系,打造全域“四好农村路”。布局高品质的城乡生活圈在四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按照1小时日常出行可达的服务范围,谋划都市区生活圈,加强都市区中心城市博物馆、美术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体育场馆、综合三甲医院等高端、高能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供给。在中心城市,按照30分钟日常出行可达的服务范围,优化城镇生活圈,提供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医养结合养老院等高品质、全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城镇社区,按照5-15分钟步行可达的服务范围,打造社区生活圈,实现幼儿园、中小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在乡村,按照15分钟日常出行可达的服务范围,完善乡村生活圈,推动乡镇卫生院、乡镇敬老院、文化礼堂等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给排水、燃气、电力等基础设施均等化建设。推进老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建设,为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提供空间保障。塑造整体大美的城乡景观风貌浙江是全国第一个颁布省级《城市景观风貌条例》的省份,明确把空间设计方法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并在衢州开展了首个国土空间总体设计试点。提升滨水空间、山前地区、历史地段等景观特色,加强新城区、传统风貌区、特色产业区等提升风貌品质,实现“推门见绿、开窗即景、移步入园”,形成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高品质城乡风貌。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休闲娱乐